头部安防企业人才跳槽后都去了哪里?
摘要 头部安防企业人才跳槽后大致有三个去向。
【CPS中安网 cps.com.cn】
人才流动对企业来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企业做大之后。
一方面,企业做大之后,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成长空间都大了,因此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了。
另一方面,大企业的人才也总是被挖来挖去,因为他们在大企业历练之后自身的价值提升了,成了职场上的香饽饽。
企业大了,就变成了大池塘。大池塘里有大鱼也有小鱼。因此,就有了挖人和跳槽的故事。
在安防行业,有两种类型的人才最吃香,一是研发人才,二是销售人才。
那么,头部安防企业人才跳槽之后都去了哪里?
AI独角兽安防池塘挖鱼
几年前,当AI风头正劲时,安防行业许多销售人才成了AI独角兽们争相挖的对象。因为,安防行业是AI率先落地的重要市场。AI独角兽有技术优势,但急于找到落地和变现的切入口,安防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因此他们对安防市场都特别重视。AI独角兽走进安防场景,与安防场景相关的业务也成为了他们的主要营收来源。
那些有着深厚行业积累尤其是还有点政府资源的安防销售人才,在AI创企特别抢手。笔者认识的不少安防企业的销售经理,都跳槽去了AI独角兽企业。有些也确实为AI独角兽带来了业绩的大幅提升。
但这两年,AI的风口似乎已经过去,至少与当初相比风力大大减弱。
大池塘向更大的池塘挖鱼
大企业已经够大了,为什么还要向更大的企业挖鱼?因为他们要借鉴大企业的经验,把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大更强。就连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也都从华为或IBM等世界500强企业引进过高级人才。
早期,安防企业规模都不大,基本不需要从其他行业引进人才,猪头公司也基本不会盯上安防企业。
企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多数企业上市后,就会掀起一轮人才引进热,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因为,上市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里程碑。
因此,“大池塘向更大的池塘挖鱼”就成了正常现象。
小池塘向大池塘挖鱼
小池塘向大池塘挖鱼现象比较多,挖的目的是期望被挖者加盟之后能够给公司带来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同时还因为,他们手中往往掌握有比较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小池塘所需要的。
有些人才在大池塘不受重视,因此不甘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跳槽到小池塘做大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笔者熟悉的一位龙头安防企业的董事长告诉记者,他们就从华为引进了不少人才。当然,华为也从他们公司挖了不少人。
2023年10月,华为机器视觉军团CTO、华为机器视觉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段爱国离开华为,加盟AI独角兽依图科技,担任依图科技总裁。段爱国加盟依图科技在安防行业引起很大关注。段爱国于2005年加入华为,曾担任华为光网络领域总经理、智能安防产品线总裁、机器视觉总裁等。
大池塘向小池塘挖鱼
大企业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年薪,对中小企业那些不甘于现状、渴望高飞的人才当然有吸引力。
过去,互联网大厂和科技巨头们并不需要安防专业人才,随着他们的业务布局,开始引进安防专业人才。尤其是腾讯云、华为云、阿里云问世之后,几大巨头从安防行业挖了不少人才。这说明,安防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这些人才追求的不仅是更高的薪资,更前沿的技术挑战,还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
大池塘的人才选择,反映了近年安防技术与AI、大数据、物联网、机器视觉、大模型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这一趋势,让安防行业企业也更加重视人才了。
大池塘与大池塘之间互相挖鱼
在安防行业,大池塘与大池塘之间互相挖鱼现象也很普遍。很多人才跳槽,在薪资待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大都会选择在圈子内跳槽。这是因为,安防行业圈子并不大,大企业之间无论是研发人才还是销售人才,互相都了解甚至平时都有联系,对企业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也灵。
反过来,企业招人,也往往偏重有行业经验的人。因此多数人才跳槽时会首先选择同行业其他企业,因为飞机落地相对平稳一些。
众所周知,员工离职后,往往会被迫与公司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以禁止他们在原公司离职后一段时间内入职与原公司有业务竞争的企业,包括自已创建公司或与原公司业务相同的企业。但这种协议往往时效为半年到一年,对入职同业企业影响并不大,有些走个曲线过度一下就解决了。
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延伸和拓展,往往是在熟悉的领域,而一个人的最大价值往往也是行业积累。在熟悉的行业,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据脉脉人才智库对安防行业人才流动的一份研究图表显示,在安防行业,大池塘与大池塘之间互相挖鱼现象十分普遍,这与笔者的采访也十分印证。(见下图)
头部安防企业人才跳槽的三大去向
互联网大厂、科技巨头一边从头部安防企业挖人,头部安防企业也不断地从互联网大厂、科技巨头挖人,精彩故事不断上演。因此你会经常听到“听说谁谁又去了某某公司了。”
对人才来讲,是做大池塘里有小鱼,还是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位和选择。
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头部安防企业人才跳槽后大致有三个去向:
一是去了更大的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等)。
二是去了同行企业做了高管(往往是比自己原服务的公司小一点的企业);
三是自己创了业。他们创业,往往选择的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相关领域。创业者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一位创业失败者告诉笔者,自己创业后发现,离开原单位后才知道,离开平台,自己啥都不是。自己在大公司的经历,除了个人履历外并没有带来多少光环效应,一切从零开始。
责任编辑:c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