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AI“降温”:从国外新贵申请破产,到国内独角兽集体失速

旧叔笔谈 2020-05-12

摘要 全球疫情正在成为AI公司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测试”,能顺利通过这场测试的AI公司才有可能进入行业的下一场竞赛。

    【CPS中安网 cps.com.cn】AI科创企业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近日,全球知名AI公司Wave Computing申请破产的消息被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一时间网络上舆论传得沸沸扬扬。

  对此,国内有多位行业分析师、专业媒体人从分析Wave Computing公司的破产现象延伸至对国内整个AI行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一方面,受到今年疫情的影响,国内大量行业领域都面临现实衰退的困境,AI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技术应用,自然也受到了发展的阻力。

  另一方面,随着近两年资本对国内AI创业公司逐渐趋向理性,面向AI行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少,这导致了一些处于“喂养”阶段尚没有造血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直接进入挣扎求生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AI行业里的独角兽公司在近期动作频繁,大家纷纷勒紧裤腰带度日、寻求新的出路。

  估值30亿美元的“地平线”在今年爆出大规模裁员,估值40亿美元的旷视科技申请港股上市“失效”后转战A股科创板上市,估值60亿美元的商汤科技港股上市计划迟迟不见推进,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寒武纪、优必选等AI明星企业都在迫不及待的谋求上市输血……

  AI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尚且如此,更不必说一众挣扎在行业边缘的中小型AI公司们了,可以说它们中的很多已经倒在了前进的路上。

  全球疫情正在成为AI公司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测试”,能顺利通过这场测试的AI公司才有可能进入行业的下一场竞赛。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AI行业独角兽公司普遍历经多轮融资、有着较高的估值,但发展至今实际的盈利能力还远远不够,甚至一些公司还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业界对这些AI独角兽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近期AI企业明明遭受困境,却又争先恐后地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毕竟一旦错过了当下奋勇的浪潮,就有可能永久的退出AI的舞台。

  海外疫情之下,AI明星Wave Computing申请破产

  资料显示,Wave Computing是2010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一家AI公司,主要专注于通过基于数据流驱动技术实现数据流技术的软件可动态重构处理器架构,突破AI芯片性能和通用性的瓶颈,加速从数据中心到边缘的AI深度学习计算。

  Wave Computing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源于它在2018年收购了美国硅谷老牌半导体IP公司MIPS。当时的Wave Computing计划通过将公司自有的数据流架构与MIPS嵌入式RISC多线程CPU核心和IP相结合,为下一代AI芯片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彼时,Wave Computing一度被认为有与行业内巨头英特尔、英伟达等明星AI芯片公司一争高下的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Wave Computing很快就吸引了资本的注意。

  2018年12月,Wave Computing宣布完成了8600万美元的E轮融资,该轮融资过后,公司的累计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2亿美元。

  然而,不到一年半之后的近期,Wave Computing的前进步伐宣告中断。据外媒Semiwiki报道,Wave Computing目前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进行资产重组,中国区公司已经全部关闭。

  Wave Computing的破产当然并非完全是因为外部疫情的原因,因为其公司发展战略一直以来就存在争议。

  Wave Computing的产品线侧重于“从数据中心到边缘”的数据流处理技术,公司的数据流产品处理器DPU(Dataflow Processing Unit)号称在加速神经网络训练上能够超越GPU千倍速度。

  但众多业内分析师对Wave Computing大举发力AI数据流处理器DPU的方向却并不太认可。

  例如,针对Wave Computing采用软件可动态重构处理即CGRA技术的DPU产品,以及2019年针对边缘计算市场的算力需求推出的Triton AI 64 IP平台,由于受到此次疫情的直接影响,各类终端设备市场销量大幅下滑,再考虑到适用于边缘计算的DPU市场远远还未达到大范围应用的时候,Wave Computing陷入现金流干涸、经营困顿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收购MIPS后的Wave Computing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2019年年底,MIPS开源计划宣布终止,而这距离Wave Computing公布开源MIPS这一战略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

  造血能力成AI独角兽难题,人工智能拐点来临?

  Wave Computing宣布破产的消息也为国内AI明星公司敲响了警钟。在疫情“放大镜”下,造血能力尚且不足的AI独角兽们面临着估值下滑、资金链紧张、经营亏损的巨大现实问题。

  以国内AI行业有名的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与旷视科技为例。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独角汇”等二级市场的交易平台上,AI行业内的多数明星企业估值都出现了10%到20%的大幅缩水,一些潜在投资人希望以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入股独角兽企业。

  公开消息显示,商汤科技推迟了今年在港股上市的计划,转而寻求在私募市场融资5亿至10亿美元。

  此外,近年来愈发被竞争对手抢占风头的旷视科技同样上市受阻。

  2019年8月,旷视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IPO招股书,这些是旷视科技首次公开公司的业绩状况。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旷视科技的营收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和14.27亿元,经营亏损分别为3.43亿元、7.58亿元和33.52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亏损额度更是达到惊人的52亿元。

  再加上今年2月旷视科技向港股提交的上市申请书“失效了”,以及直至现在旷视科技港股上市IPO进程仍然没有明确答复、有消息传闻旷视科技或将筹备在A股科创板上市,旷视这家在国内最早成名的AI明星似乎渐趋暗淡。

  需要强调的是,过去的一年也是国内AI行业资本环境“冷热”的分水岭。

  据猎豹全球智库统计分析,与2018年相比,2019年国内AI行业的融资金额由1484.5亿下降至967.27亿,下降幅度达到34.8%,融资数量也由737下降至431,下降幅度高达4成。而在此之前,国内AI行业的融资记录一次次被刷新。

  显然,迎着风口快速被资本助推起来的AI独角兽们现在正面临造血困难的现实问题。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资本变得冷静与理性,它们对这些AI独角兽们的变现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与思考。 

责任编辑:yxshi